新闻资讯

机器人产业要接制造业“地气”(图)

发表于:2015-02-04 作者:admin 来源:1 点击量:7953

随着佛山将“工业4.0”写入市委全会报告,这座中国制造业之城开始了“对标”追赶的步伐,装备业再出发探索着向德国学习的新路径。

“工业4.0就是要建立一棵树,它有很多分叉;追赶工业4.0是需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的。从积极方面想,中国或可将进入4.0的时间过程缩短,德国要用30年,中国可能用相对更短的时间实现。”2月2日,前库卡机器人(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文志贤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就佛山工业4.0、机器人、先进装备业、技术创新、工业自动化等当前热点话题展开阐述。

作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界资深人士,文志贤目前正在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进行机器人领域的创业,这使他对佛山制造业现状和问题有着更深入的思考。

他表示,佛山装备企业能够通过加强协调创新,加快走向工业4.0的过程。与此同时,佛山装备业仍存在不少创新方面的挑战等待突破。

学习德国是佛山装备业的新方向,在文志贤看来,德国工业中的严谨文化来自教育,而佛山在发展装备业方面,也亟须从基本的教育系统开始打基础。

吴晓芳 蓝志凌 赵越

人物名片

文志贤:库卡机器人(中国)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台湾)股份有限公司、库卡机器人(东南亚)有限公司前总裁。德国库卡机器人乃全球机器人领域的“四大家族”之一。

1986年,库卡机器人进入中国,当时,库卡公司将一台机器人产品赠送给了一汽卡车作为试用品,这台机器人也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应用的第一台工业机器人。至今,库卡在中国的发展已有29年。文志贤本人见证了这家德国企业20多年来在中国市场快速拓展的历程。

他与佛山

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旨在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重点围绕学校、企业的资源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进行整合。

这样的发展理念打动了文志贤。他在这个平台上,创立佛山安捷远程科技公司。

在“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的签约活动(2014年12月23日)中,研究院签约多项重大合作项目。研究院文志贤团队合作研发“智慧工厂项目”正是其中一项。应研究院的邀请,文志贤担任机器人技术委员会主席。

A

机器换人

一道人工和

自动化平衡的命题

长三角以上市企业和大企业居多,而大企业对于自动化的接受能力更快,也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自动化改造。珠三角则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自动化改造方面要考虑成本的问题。

南方日报:佛山传统产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口红利的下降、土地资源的约束也促使企业去利用技术红利代替人口红利,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机器代人”,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文志贤:机器不只是用来代人,它还可以在其他很多方面起到帮助,例如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管理费用等。机器不是简单的代替一个人,我们不能简单地从人口红利到机器红利这个角度去考虑。

南方日报:对于佛山来说,是否已经到了必须以机器红利去替代人口红利的时候,还是可以逐步推动自动化的提升?

文志贤:自动化的投入要从全局上进行衡量,这得取决于企业所属的行业、产品的性质以及整个产业规模。仅从产业规模来说,像美的这类大企业绝对有能力在自动化方面投入更多。所以说,人工跟自动化需要平衡的。

此外,成本是很重要的因素,这不仅针对中小企业。像此前某个国内大型手机代工企业推动“机器代人”计划时,曾与某机器人企业洽谈。该企业就说了一句话,“如果一个机器人成本达不到5000美元,因为产品生命周期的考量,我们没法投入”。所以成本问题是非常现实的,投入是以效益作为指挥棒。

南方日报:此前有媒体报道,浙江的机器人使用率已占全国15%,仅去年1月—11月浙江已实施“机器换人”项目6000项,长三角政府对“机器换人”计划的大力推动还吸引了一批国产机器企业落户长三角。这是否说明长三角在“机器换人”方面的投入和发展要优于珠三角?

文志贤:我认为,在机器人的投入和使用率方面,不能完全说长三角一定高于珠三角。

这和企业的规模相关,长三角以上市企业和大企业居多,而大企业对于自动化的接受能力更快,也有足够的财力进行自动化改造。珠三角则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在自动化改造方面要去考虑成本的问题。此外,企业的产业性质也并不适合过多使用自动化机器。

但是,我们看到的数据都是表面的,其实数据的统计口径并不统一。长三角的数据之所以会偏高,主要是因为很多企业总部聚集在此,它的数据代表了全国数据。

事实上,在一些同等水平的制造企业层面,珠三角的自动化程度有些会比长三角高。

南方日报:您曾经在库卡工作二十多年,库卡机器人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呈现怎样的轨迹?

文志贤:库卡在东南亚和中国的公司都独立于德国公司,业务均是重新开始的。它在中国的成长曲线很陡。在2012—2013年两年内就实现了双位数的成长。

这是国内企业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对高端设备的需求非常大。当国内产品要求的条件不一样了,质量就必须有所提高,没有高端装备生产不出来好的产品。

B

发展路径

机器人产业发展要接地气

“接地气”的历程德国也曾经走过,它的机器人发展也是通过机器人企业去积极对接产业,走应用集成商的模式磨合出来,毕竟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解决方案。

南方日报:德国在2013年提出的工业4.0说法现在也受到佛山企业的广泛关注,其中智能工厂和智能制造是工业4.0的两大主题,智能工厂是否就意味着“无人工厂”?

文志贤:工业4.0不是一定要跟机器人有关系,工业4.0的关键其实是效率。它是一个完备的神经网络。目标是建立有适应性、资源效率的智慧工厂。技术基础就是智慧整合感控系统和物联网。

现在企业内使用的机器人往往都是自动化孤岛,一个个机器人就像一个个孤岛,相互没有通信。工业4.0就是把这些“岛”和其他设备、甚至把供应商、客户需求全部连接起来,把信息集中成大数据,再做智能分析,提高适应性,从而把效率提高。

南方日报:事实上,现在佛山多数企业认为自己还处于工业1.0和2.0的状态,那么要追赶工业4.0,中国企业是不是还有很长的距离?

文志贤:去追赶工业4.0需要一步一步扎实地走。工业4.0是德国政府提出的高科技战略计划,即使在德国,各方对工业4.0可以实现的时间都有不同的说法。工业4.0就是要建立一棵树,它有很多分叉,可以努力的有多个方面。从积极方面想,中国企业还可以把这个进入4.0的过程缩短,德国要用30年,中国可能用15年甚至10年就可以,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时代。但中国企业还要从很多方面去努力,例如要做到协同创新。

南方日报:近年国内机器人技术在飞速发展,但我们观察到,相比起研发核心的芯片和本体技术,珠三角多数企业主要集中在集成应用领域,例如佛山广工大数控装备研究院孵化团队新鹏机器人的客户集中于陶瓷企业。而这种与产业相结合的研究也被认为更“接地气”,这是否代表了珠三角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文志贤:珠三角企业在一些通用领域内进行集成应用已经很成熟。问题在于怎么去把它推广。在通用性方面,机器人的应用60%是用在焊接领域,这也是应用最成熟最广泛的领域,例如研究院孵化企业泰格威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接地气”的历程德国也曾经走过,它的机器人发展也是通过机器人企业去积极对接产业,走应用集成商的模式磨合出来,毕竟各个领域各个行业都需要解决方案。

南方日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但佛山装备制造企业在创新过程中遇到一个困境,关键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国外企业巨头手里,因此即使做技术应用创新时都会遇到不少瓶颈。您认为佛山企业应该如何走出这一困境?

文志贤:在集成应用的领域,很多产品的研发是不需要国外的技术,只需要做好技术的接口即可。作为应用商,你不需要去重新开发基础软件这些东西。

集成的意义在于怎么把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做一个解决方案,服务好客户,因此对集成商而言,更重要的是做好售后服务的保障。

C

转型使命

追赶工业4.0化零为整、协同创新

对于佛山企业,我觉得首先应将一些比较小的企业整合起来放在一个大工场,使企业聚集达到一个量。当企业相互联合,形成成本优势后,就能把利润固定在某一个水平。

南方日报:广东省给佛山新的使命,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您看来,佛山装备业产业基础如何?产业规模上的优势,有助于与德国制造合作对接吗?

文志贤:佛山装备产业有比较强的市场渠道优势和成本优势,而且有多种类中低端设备的量产。德国设备制造厂家比较偏向高端设备的生产,如果佛山设备产业要和德国对接,就必须利用成本和市场渠道的优势来和德国厂家结合。

南方日报:佛山拥有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在供应链方面能提供强大的保障。但佛山一些企业在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时遇到难题,本土装备业配套商在管理水平上有差距,很多企业并不提供装备配件售后的服务,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文志贤:我猜测无法提供售后服务是因为交易中存在恶性价格竞争,企业已经没有利润可图,因此支持不了后续服务支出。

另一方面也和企业的定位相关,如果企业定位是做百年企业,在发展路线和产品质量上必然不同。尤其在研发方面,一个企业需要做好它从短期到长期的一个研发和创新规划。

德国企业在研发方面做得很好,它每年固定会将营业额的一个相当大的百分比投入进行研发。产品还没推出市场之前,可能已经在实验室实验了几年。德国企业会有长远的规划,而且会把市场和对手分析得很清楚。

南方日报:在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状态一直持续。您认为佛山企业应该如何进行协同创新?

文志贤:在中国,价格是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因此设备制造行业会内讧,通过相互竞争把价格压下来。一旦价格压下来,没有利润就无法再投资,更无法谈创新,对企业会形成恶性循环。

我观察到一个现象,木工家具行业使用的高端设备全是进口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是国内厂家对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国内生产不了,就只能去欧洲采购。

我们的采购企业之所以现在都要购买进口设备,是因为企业之间没有联动进行相互配合和联动创新,导致技术上跟不上。

对于佛山企业,我觉得首先应将一些比较小的企业整合起来放在一个大工场,使企业聚集达到一个量。当企业相互间通过联合,形成成本优势后,就能把利润固定在某一个水平。

还有一点是文化上的差异,德国人对每件事情都很严谨,能沉下心来去做好一件事。相比之下,国内的文化有点浮躁,每个人干个几年就想出来当老板。这就需要一种诚信体系的培养。

南方日报:那么,是否佛山向德国学习发展制造业,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学习,也需要对德国文化进行借鉴?

文志贤:德国的文化的确值得学习。德国人的严谨是从小开始耳濡目染,从进入技术学校开始就被培养而来的,在他的个性中无法改变。

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一些先天条件,不仅需要机制,还需要从基本的教育系统开始打基础,例如要给予技术人员怎样的培训。

教育如果无法跟上,即使我们拥有高端的装备也没有专业人员去操控。我听说佛山中德工业区对接了德国的职教机构,这样的做法很好,要先把一些基本的东西做好。

当然,中华文化也有很多精髓。例如尊老爱幼,这样的思想用在企业能够引导员工对技术人员对老前辈给予足够的尊重,因此我们在学习德国文化的严谨时应将其与中华文化进行对接。

D

政府引导

探索四维度整合 为中国企业解渴

在德国,行业协会是很少的,政府会从体系上进行梳理。中国的行业协会像孤岛,因此需要政府去制定方向,指导行业协会去专注做好某块工作。

南方日报:有这样的观点,一个产业的发展和创新,更多依靠的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和市场这只“无形的手”,那么佛山在发展装备制造业方面,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可以发挥怎样的作用?

文志贤:政府其实可以发挥更多的主导作用。例如发展装备制造业,需要政府更深入了解佛山的制造行业,看清楚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

政府可以请专业的机构或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调研,找出症结所在。我们现在所谈的都是表面能看到的东西,并不知道问题真正出现在哪里。制造业面临的困境有可能是他们找不到好的技工,也有可能是没有人才输送无法进行创新。

像德国机械及制造商协会(以下简称VDMA),是应德国工业发展而出来的,他们有很多个专家团队,会对制造业中的每个行业进行全球的调研和分析,然后提出建议,这样更全面。

这个行业协会的运作是由每个企业家提供资金。这个协会的调研报告向全体会员开放。

南方日报:中国也有很多行业协会,但在机器人行业,并没有一个类似德国VDMA地位的协会,您认为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样一种环境?

文志贤:我发现在中国,一个行业可能会有几个协会。而在德国,行业协会是很少的,德国政府会从体系上进行梳理。中国的行业协会像孤岛,因此需要政府去制定方向,指导行业协会去专注做好某块工作。

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大家共同做一件事,就要在大目标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也就意味着,大家要有一致的最终目标并且为之努力,即使当初的出发点不一样,选择的路径不一样,但最终可以磨合一致。

南方日报:我们了解到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成立了机器人专家委员会,这样的产学研平台在国内并不多见。作为委员会主席,您认为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发挥怎样的导向作用?

文志贤:正如委员们的建议,可以以研究院的名义和企业进行洽谈,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再将方案分包给擅长的平台企业进行研究,最后进行整合。我们平台就是将学校、企业的资源从点线面体四个维度进行整合,这点亦是中国企业所缺乏的。

在德国,当企业需要解决问题时,都会选择跟研究院合作。比如德国的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以下简称“弗劳恩霍夫协会”),其近15000名科研人员(包含德国合作院校的教授与参与实习的学生与研究生)一年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年经费逾10亿欧元。其中2/3来自企业和公助科研委托项目,另外1/3来自联邦和各州政府。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经费有三分之二是来自企业,在德国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模式,也是我们未来努力的一个方向。

南方日报:科技服务业的发达是支撑装备制造业强大的基础。德国工业服务业正成为佛山紧抓的对德合作的关键点,您在佛山创办的企业,会给佛山带来什么?

文志贤:德国装备制造业的强大,其中主要原因是人才和技术的培养与输送,这种“服务”的发展造就了德国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我们这一家企业提供智能工厂、智能制造和智能物流解决方案。这些技术能够提升佛山制造业的竞争能力,是工业4.0的主要项目,也是中德企业合作开展的重点。



0
回到顶部